历史已启示我们:如何应对新技术革命的未来

前沿资讯 1750846331更新

0

每一次技术革命初现时,几乎都伴随着对人类技能将被“彻底淘汰”的恐慌。19世纪摄影术诞生,画家担心肖像画将沦为历史,当家用相机普及后,职业摄影师预测行业将会崩塌,接着智能手机让人人可拍照,有人又认为专业摄影将迎来终结。但事实证明,每一次“技术平权”的出现,都是对专业技能的再塑与升级。

写作也是如此。印刷术让书写从精英专属走向大众普及,自媒体和博客打破了出版壁垒,今天,AI生成的图书在亚马逊大量涌现,但真正的读者依然会为高质量创作买单,类似的故事也出现在数学和音乐制作领域。技术的发展,虽然让创作变得更容易、门槛更低,但它带来的最大价值,不只是让“人人都能做”,而是让那些原本无法参与表达或创作的人,有了被听见和被看见的机会。

随着AI创作工具的普及,大量低质、重复、缺乏人类润色的内容被批评为“AI垃圾”。比如机器人配音的视频、自动生成的廉价图书、依赖基础提示词生成的图像等。但这种现象,并不陌生。博客时代初期、社交媒体刚兴起、自出版开始流行时,曾出现过类似的“内容大爆炸”,噪声多、精品少。但随着时间推移,创作标准自会浮现,市场也将趋于理性。

AI本身并非善恶之物,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它与现有经济结构的融合方式。在利润最大化逻辑驱动下,AI极有可能沦为打压人类创作者的工具,而非协作伙伴。

有报告指出,谷歌、亚马逊、Meta以及OpenAI等大型科技公司,既控制着技术、数据和平台入口,又主导着AI模型的训练和部署。这使得创意产业的主导权正在向少数掌握基础设施和算法资源的巨头集中。与此同时,AI生成的内容大多成本极低,但收益主要归属平台方,传统创作者在版权、分成和收入保障方面处于劣势,创意劳动愈发边缘化。

在未来1至2年内,大企业中大量岗位将面临被AI取代的风险。虽然软件开发被认为是“高科技工种”,但许多企业内部的系统搭建本质上只是重复制造类似功能的“组件工厂”,AI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打破这种低效市场均衡。呼叫中心人员、初级开发者、内容审核者等职位的消失已成高概率事件。

从3到5年的中期来看,AI的全面引入将重新定义人才需求。企业开始雇佣那些能“驾驭AI”的复合型人才,他们需要具备工程能力、架构意识,去构建新型商业模式。这也意味着,真正的生存机会,不再属于“执行者”,而是“协作者”。

从摄影到印刷,从计算器到AI,每一次技术平权都曾激起恐慌,但历史证明:真正消失的不是职业,而是那些无法适应变化的组织和制度。毕竟,真正的创造力,不在工具,而在于人类经验、视角与目的所赋予的意义。

参考资料:https://smcleod.net/2025/03/the-democratisation-paradox-what-history-teaches-us-about-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