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公司正推出自有应用,应用层的AI创业者该如何自保?

前沿资讯 1754821398更新

1

“昨天还是盟友,今天就成对手”,一位不愿透漏名字的AI应用创业者感叹。

过去12个月,OpenAI、Anthropic等基础模型厂商一改“只卖铲子”的姿态,密集发布端到端产品:代码助手、销售Agent、合同审核工具……功能直指一批明星初创公司的核心场景。曾经享受“优先调用额度”“早期功能白名单”的明星项目,如今不得不直面平台方的降维打击。

多位来自一线的创始人反馈显示,当模型厂商既掌握底层能力,又拥有全景数据时,任何跑得快、用得多的应用都可能被迅速复制并替代。

自ChatGPT发布以来,应用层的创业浪潮已历经三轮:第一轮是2022年的“套壳”阶段,一个巧妙的提示词加上精致界面就能吸引投资,但随着模型升级,很多提示词被直接“内化”,产品迅速失去竞争力;第二轮是2023至2024年的“AI原生”阶段,团队开始自建数据管线、将模型深度嵌入业务流程,但一次平台API升级或官方应用发布,就可能让公司陷入被动;如今进入2025年的“智能体”阶段,平台方直接面向用户推出多步骤任务执行的Agent功能,初创公司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AI初创公司生存报告》写道:“仅在他人模型外‘包一层’的初创公司,很可能在平台下一次功能更新时被吞噬”,因此,创业者必须转向“系统级”设计,确保每一次底层模型的升级都转化为自身产品的推动力。

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存活甚至发展,报告总结出五条已被验证的防御路径。

1. 啃下“高异常”硬骨头。保险理赔、跨境税务、半导体合规等,规则每天都在变。创业公司Fulcrum把人类专家放进循环,AI搞不定的异常场景自动转交资深理赔员,再把处理结果喂回模型,形成不断强化的系统。半年下来,系统对长尾案例的准确率从63%提到91%,而通用大模型仍卡在55%。

2. 在模糊地带建“私有裁判”。代码故障根因分析、销售线索打分……这些任务没有标准答案。PlayerZero自建“质量裁判”,把每一次事故的回溯、修复、复盘全部量化成奖励信号,让Agent在“灰色地带”里持续进化。其CEO透露:“厂商拿不到我们的故障图谱,就抄不走核心逻辑。”

3. 扎根“脏乱差”的执行层。ERP、CRM之外的“影子流程”才是企业真实运转方式。Maximor把Excel、邮件、口头SOP全部数字化,再生成可执行的Agent剧本。“我们接管的是别人不愿意碰的碎片化表面,”创始人说,“大厂嫌脏、客户离不开。”

4. 让销售、法务、HR的前员工当联合创始人。Regie的7人高管团队中有5人做过销售VP或营收运营。工程师每月到客户现场“跟单”两天,把成单率、邮件打开率、跟进间隔写进奖励函数。“只有真正懂业务的人,才能定义什么是‘好’的Agent行为。”

5. 把速度写进OKR。同样的功能,初创公司3周上线,平台厂商要走3个月审批。《AI初创公司生存报告》统计:上线每提前一周,用户交互数据可多出17%,模型迭代周期缩短22%。“速度就是数据,数据就是护城河。”

报告认为,历史数据不再是最稀缺资源,“实时交互—即时反馈—持续优化”的闭环才是,强化学习正在重塑竞争维度。

OpenAI被曝已模拟Alexa Top 150网站训练通用Agent,Anthropic内部跑通了全套“RL Gym”,但真正的壁垒不在训练环境,而在“谁能把真实世界的按钮、审批、人情世故全部数字化”。

“别幻想平台会停止向上游扩张。”一位连续创业者说道,“你能做的,是比他们扎得更深、离用户更近、跑得更快。”

参考资料:https://foundationcapital.com/when-model-providers-eat-everything-a-survival-guide-for-service-as-software-startups/